面揉心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青
中国民间面塑艺术博大精深,遍地开花。如山东胶东的面塑,釆用棉线和细铁丝作为装饰,巧妙地将塑型技法与色彩相结合;陕西岐山的油炸面塑,讲求“形似”,犹如一幅完美的立体画;山西阳城的焙面面塑,讲求“神似”,颜色是以面的原色和糖稀的颜色为主。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青城面塑也有着自己的特色。青城面塑作为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制作精巧、形象逼真,还注入了特色鲜明的民族元素,在创新中逐渐成为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蒙古族情侣》系列。《蒙古族情侣》系列。人物。青城面塑传承人陈红晓。(资料图)青城面塑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妙的造型技巧,仿佛使人置身于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世界。用食材制成的艺术品一把竹刀,七彩面团,灵巧地点、切、刻、划,青城面塑自治区级传承人陈红晓在手中几经摆弄,顷刻之间就有了一个生动的“活物”。“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陈红晓说。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成一些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人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从此身价大涨,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到了现代,面塑的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不仅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更有各式各样的面人。只要掌握好技术,加入适量的颜色调和成不同色彩的面团,经过特殊加工过后,一个个鲜活的面馍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青城面塑沿袭传统,由街头发展而来,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保留了最原始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蒙古族服饰、礼仪、文化等元素,形象逼真的青城面塑已经成为新型民族工艺品,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陈红晓说。传承人陈红晓一直致力于青城面塑创作和艺术教学工作,其面塑作品形式多样,从传统人物到现代人物,创作了人物写实及场景、卡通、漫塑等一系列作品。面塑作品《千手观音》在年民间手工技艺展演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作品《抱鱼娃》在年2月举办的呼和浩特市面塑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面塑技艺上,陈红晓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塑代表作品有《奥运福娃》《梳妆女》《十二生肖》《千手观音》等,作品受到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喜爱,学生遍及区内外。如今像陈红晓一样,热爱青城面塑的人越来越多。青城面塑艺术以其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与才思,使其成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朴素面塑艺术。《献哈达》。《歌手》。《起舞》。不能吃的面塑更有“味”青城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另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用于食用的面塑用澄粉、生粉等制成,而用于收藏的面塑由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流行趋势。青城面塑艺人经过多年发展,将用于收藏的面塑发挥到了极致。“别小看凭借一团面生活的面塑艺人,有些作品需要细心揣摩,反复研究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陈红晓说。不同于彩塑作品成形后再着色,青城面塑的“面人”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手法。青城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制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历经构思、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随着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青城面塑像我国其它地区面塑一样,造型种类繁多,色彩使用虽然单一但不单调,按照造型可分为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和其它造型。青城面塑有很多的手法,有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将面捻开挑到工具上叫“拨”,捏圆、压实、搓成条状,这些工序都十分易学。陈红晓接触面塑首先研究的就是“和面”。在她看来,“面的软硬和韧性会直接影响面塑作品的好坏,各种原材料的配比、用量,搅拌力度的大小,都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经过反复试验,她终于找到了适合的配比。从揉面开始,面要柔软适中,做到“三光”,即面光、手光、盆光。加入蜂蜜和甘油保持面不易干裂。面和好后要醒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拍成饼,水开后上笼屉蒸。要把握好火候,不能太黏,也不能太干,大约35分钟左右,保证整个面熟透。面团蒸好后,要在短时间内定型,否则容易干裂。经过多年研究,陈红晓手下的面塑作品造型变化多端,颜色鲜亮有质感。《梳妆女》是陈红晓的代表作,作品将侍女飘动的衣衫、妩媚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最喜欢做的是人物,因为人物难度大,需要很多知识储备,从人物的形态比例、人体结构、颜色进行设计,这些都要不断学习。她常说,多年积累的手法和知识是能够在面塑上体现出来的。《梳妆女》。《静思》。《赏雪》。零门槛的民间手工艺一件件青城面塑作品,不仅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眼眉带笑的小娃娃,也有神话传说里的人物,仿佛在这些面塑艺人的手上被赋予了灵魂,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些面塑的背后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信仰,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承载着青城人的精神寄托。“从前面塑的用途是仪式,如今正逐渐向收藏品、玩具方向发展,用途发生改变,制作内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陈红晓说。为了让作品和时代接轨,把面塑技艺传承下去,陈红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面塑技艺、展示面塑作品、宣传面塑艺术。陈红晓刚开始学习面塑制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造型,仕女武将、蔬菜水果,没有什么新意。后来经过反复琢磨,加入了很多现实人物等抓人眼球的流行元素,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受儿子影响,她也会琢磨制作一些卡通人物,这些作品让他获得了不少赞誉。为了掌握更多的面塑技法,陈红晓曾研究学习面塑发源地山东菏泽穆李村面塑。穆李村的面塑艺术已经传承了余年,年以“曹州面人”之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菏泽穆李村的面塑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深受游客的喜爱。她在研究学习后受到了很大启发,制作面塑的整体效果产生了质的飞跃。此后她一直学习各流派面塑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面塑制作水平,作品越来越传神。陈红晓还经常参加呼和浩特市非遗中心举办的各种社会活动,为市民现场制作展示面塑作品。此外,她还开办了面塑传习所,已经培训过上百名爱好传统面塑制作技艺的人才。她和徒弟们塑造的作品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在过去几年的大召庙会和昭君文化节上,经常能看到陈红晓的身影,她会准备很多卡通面塑作品和孩子们一起互动。她用灵巧的双手,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面塑交到了孩子们手里,为他们打开了学习面塑的大门。如今,开办少儿面塑培训班的梦想已经实现,陈红晓坦言将继续研究制作民族服装、摔跤手、马背上的人物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面塑作品。她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注入到青城面塑的制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民俗文化的无限热爱。陈红晓说:“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这项民间工艺。同时,把青城面塑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青城面塑技艺。祝愿这株传统手工技艺之花越开越艳,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记者:徐跃编辑:张艳利校对:宁佳欢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
上一篇文章: 销售冒充水代法小磨麻油,泰州芝麻开好花公 下一篇文章: 猛长肉的4种食物,热量等于几碗米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