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舌尖上的美味

知了猴,舌尖上的美味

作者/冯德良

蝉,在我们这里叫做知了,而它没有成为蝉以前的虫子,我们这里称之为知了猴,之所以这样叫,完全是因为它看起来一副猴头猴脑,猴鼻子猴眼,猴脸猴腮的样子,一个“猴”字,既贴切又形象。别看它其貌不扬,尖嘴猴腮,却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或者煎炒烹炸,或者烤串,是人们舌尖上的一道美味。据说,知了猴的蛋白质含量极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是七个知了猴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一枚鸡蛋。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七个知了猴却能买八九个鸡蛋。大概是因为唐三藏由金蝉子转世为大唐高僧的故事,有人还把知了猴叫做“唐僧肉”呢。

摆到餐桌上的知了猴,口感极好,风格独特。因其味美,每年的“夏至”前后,每天的傍晚,乡村里便会出现浩浩荡荡的摸知了猴、捉知了猴的大军——腿脚灵便的老人,荷锄归来的中年人、青年人,放学后来不及甩下书包的孩子们。更有性子急躁一些的,太阳还没下山,便会到路边、树下寻寻觅觅。此时,知了猴还没出洞呢,它们还在舒适的小洞里感应外边的天气、温度、湿度,只有它们感觉奔向光明的时机成熟了,才会用两只前爪,轻轻地扒开一个小小的,如同蚂蚁洞口一般大小的天窗,窥探着外面的世界。有经验的,拿手指轻轻地一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一捏,便会有一只知了猴收入放了些水的瓶子里,拿捏不住,折一截树枝或者草棒放进洞里,稍停一会儿,慢慢一提,那知了猴正紧紧的抱着这根树枝或草棒呆呆的不知所措呢,哪里又有一分猴的灵性!而没有经验的孩子们不管洞口大小,总爱见到洞,就去用手指试探一下,十有八九多是落空。

天色渐晚,人业就多了起来,到处灯光闪亮。捉罢了知了猴,又要去捉蝉,其实捉蝉更为容易一点,刚刚蜕了皮,有点淡淡的绿色,形如蝴蝶一般的蝉儿,一只只吊在枝头,人们用长短不一的竹竿、棍棒戳将下来。只有那些爬到高处的才能得以逃生,繁衍生息。捉蝉的人们大都到深夜方回。

年少时的我们,嘴馋的特很,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带腿的桌子不吃。到了捉知了猴的季节,我们非常积极,异常踊跃。与其说捉知了猴,倒不如说是摸知了猴,那时没有强力矿灯,手电筒也许全家会有一只,但是供销社里电池往往缺货,特别是在这节骨眼上。我们的装备是大人用两块小小的木板、四块玻璃、一盏用空墨水瓶作油灯做成的小小的灯笼。朦朦胧胧的照不了多远,行进间要小心翼翼,既要细心地树上树下去搜寻目标,又要极为细心地注意着脚下,否则,一个不留神,摔个仰八叉,碎了灯,洒了煤油(柴油),烧了灯笼,回家去说不准要自己去揉挨过胖揍的屁股!

馋归馋,捉来的摸来的知了猴,并不一定能吃到嘴里,第二天早晨听到小贩们的吆喝声后,便会从水里把昨天夜里的战果捞出来,以一分钱、二分钱一只的价格卖给他们,让这些知了猴走进城市,摆上餐桌,让城里人也来分享这美味佳肴。当然,这些分币毛票都要统统上交“国库”,要不,暑假开学以后,拿什么去买块儿八角的钢笔,八分钱一大张的白纸订做作业本,还有那用来做墨水的墨水片呀。

缺油少盐是那个时候农村生活的普遍现象。只有在没有小贩吆喝,母亲怕没卖掉的知了猴坏掉烂掉,或者看我们很馋很馋的时候,才会把一些知了猴放进盐水里煮熟以后,捞了出来,在锅里放上几滴油老油(棉籽压榨而成,颜色黑黑的)煎一下,撒上碎盐让我们解馋。整只知了猴吞进嘴里,焦焦的外皮,淡淡的、独特的“猴”肉味儿,让人怀念到如今。你别说,而今眼目下,任你无论放上多少“金龙鱼”、“福临门”或者什么“崔家”、“王家”的小磨香油,无论你放进多少调料,也难以吃出那时那种美美的滋味来了。

不去说怎样去捉知了猴,也不说如何去欣赏法国的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对蝉,一种简单的小昆虫感人的描写,只说一下对知了猴,还有蝉的烹调方法吧。只要你找一下度娘,她就会告诉你N种做法,煎、炒、烹、炸,花样多多,诸如脆炸、清炸,比如香炒、煸炒,还有什么椒盐、香辣、麻辣、香酥!因人而异,适口为珍,我拿手的做法,先把知了猴放进盐水中浸泡,然后再在淡盐水里煮熟,捞出来,控净水,取平底锅,锅里放油,有时会再加上一些小磨香油,慢慢的煸炒,轻轻地翻动,待七八成熟的时候,用锅铲把知了猴们狠劲的按压,成扁平状,快熟的时候,放几粒八角,姜片,葱段,撒少许精盐,当然,如果来我家就餐者的口味喜辣,也会放上几枚尖椒。OK齐活!

当那盘盛着黄黄的姜片、白白的葱段、紫紫的八角,红红的尖椒、酥酥的知了猴端到了餐桌上,放在了你面前,香气扑鼻而来的时候,朋友,我不信你能够很绅士,很淡定,特矜持,不想急着拿筷子动手开吃,反正我是不能,没有这样的定性,管他酒杯里斟没斟酒,先吃他几头再说!

当然了,也许你对知了猴过敏,心存忌惮,尽管你馋涎欲滴,还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其实,并不是你对知了猴过敏,而是你对知了猴生长的某种树木过敏,因为知了猴和这种树木有了交集,才会让你没这口福而已。

至于蝉的做法,则相对简单一些,先是把油烧热,猛地把蝉倒进锅里,让它们瞬间膨胀起来,然后转小火,一会儿,就变成了金色的了,依据自己的口味,加上调料——起锅!

逢年过节,弟弟们带着他们的家人,或者我的孩子们回来,知了猴是一道保留的美味佳肴。这也给了我展示厨艺的天地,我会更加卖力地去煎、去炒、去炸,会放上更多更多的小磨香油。端上饭桌,一会儿准会“光盘”。是知了猴——舌尖上的美味的诱惑,还是对我厨艺的褒奖?为家人,为亲人,为朋友下厨做几道拿手的小菜,也是一种另类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让一个弟弟带回去一些知了猴的半成品,并一一的告诉了他下步做法,不知是他怕麻烦,还是有些虚头巴脑,推说不带,可那边我小侄子的鼻子已经气得歪歪的了。每每想起他当时可爱的模样,心里就乐开了花!

知了猴,是乡村人(城市人)。舌尖上的美味

知了猴,对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则是故乡的美味。

冯德良,单县黄岗退休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干过临时工,当过农民,扛过枪,诗歌、散文、寓言偶见于报刊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