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庄子村,那小磨香油的味道helli

说起小磨香油,很多人都会有深深的记忆,很多北方中原地区都有制作小磨香油的传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过一篇《卖油翁》,里面写到一个卖油的老人,拿一枚铜钱放到葫芦口,舀一勺香油从铜钱口入,而铜钱不湿,其技艺高超可见一斑。儿时,小磨香油芝麻酱可是当时家里“奢侈”食品,现在,小磨香油是每家必备的调味品。炒任何菜,出锅时都要淋上几滴小磨香油;拌任何凉菜,小磨香油都是最后的压轴调味品;咋吧咋吧嘴,满口的余香,回味无穷……昨天偶然间听说同事父亲家里一直在做小磨香油,而且是纯手工作坊,按耐不住好奇心,立刻和同事一起驱车前往。先在家聊聊。得知今早5:30开始制作,一大早我就赶往作坊,只想亲眼目睹小磨香油原始的手工制作过程和工艺。香油制作的主要成员是同事的爷爷,父亲和她母亲,据说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已经有多年了,家里现在用的石磨也是民国19年的。应该是公元年间。现在机械化的钢磨因为用的芝麻不能像石磨那样炒的比较透,所以,钢磨磨出来的香油,口感总是差那么一点意思。通过和同事父亲的聊天,知道了制作小磨香油的大概工艺,要经过筛拣、炒制、磨麻糁、下浆、出油等几个阶段。筛拣是备置小磨香油原料的阶段,主要是去除芝麻里明显的杂质和灰尘,所用工具为筛子和簸箕。筛拣过程全人工。比人工翻炒轻松了许多。可是,对时间的把控十分严格,炒一个多小时,出锅不能晚十几秒,要不就费了,这个把控全凭经验。在炒制的时候,同事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她帮爷爷炒制填火,因为年纪小,只是把麦秸杆往火坑里一放,结果全是烟。爷爷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了八个字:“人心要实,火心要空”,火烧起来了,这八个字也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芝麻炒制至适当火候时,就开始了下一道工序--磨麻糁。这时候趁热将锅中的芝麻放到石磨上,开始磨芝麻,磨碎的芝麻顺着石磨边流到下面的锅里或桶里,这种糊状物成为“麻糁”。她家的石磨是民国19年的,时间的年轮在石磨上透露着一种沧桑感,石磨中间有孔洞,供下料,孔洞中间一般插有“筹子”(细竹篾),根据“筹子”稀疏来控制芝麻下料的多少,下料过多可能会磨不碎,过少则两扇石磨会干摩擦,毁坏石磨。磨麻糁过程中随时需要调整芝麻的下料量。下浆是真正的考验技术的阶段,是小磨香油的关键工艺。下浆就是将滚开的水倒进“麻糁”里,迅速用力搅拌,利用水重油轻的物理原理使水置换出油,让小磨香油漂浮上来,所以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工艺也称“水代法”。只见两口子不停的搅拌,这也是比较费力气的,尤其是一开始比较稠的时候。使水与油渣混合物及重金属离子下沉,香油上浮聚积,使其中的油脂尽数上浮。听老爷子说,此工序之所以关键,就是因为小磨香油是否做假掺假,也基本只能在此阶段才可以做手脚,当然真的掺假过程我是从来没亲眼见过的。出油,是最后一道工序,下浆后小磨香油已经上浮,此时用小提壶小心的把香油一浮子一浮子撇出来,装进油桶里静置,一两个小时后油桶里就是清澈透亮的小磨香油了。出油的工具就是油葫芦和油桶。出油了,清澈透亮。屋子里飘着浓浓的香味。近些年,随着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榨油机代替了石磨,传统工艺可能一天才能制作成功的小磨香油在轰鸣的榨油机面前可能就是半小时的事儿,生产效率落后使原始手工小磨香油制作工艺面临消失的窘境。然而细细想来,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工艺虽然繁琐笨拙,但在品质上有着机制香油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人们日益注重健康的大环境下,重视并传承传统小磨香油制作工艺是以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清早就有来买油的了,要出门带的礼品。老爷子认真的给灌好装好。时间酝酿的不单是功夫,流逝的岁月已化为极高的耐心。老王一家这么辛苦的坚持和传承,不仅仅是因为生存和需求,更是他们对传统小磨香油文化的执着,坚守和挚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向往,是他们坚持并传承下去的决心。匠人之心,令人感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