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汪曾祺,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家里

北京中西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210313/8743276.html

作者:这个阿丕姐

[不可私藏]

俄乌战火纷飞,难民流离失所,欧美制裁带来的物价飞扬以及那些不得不选边站队国家的运势不明……让许多人感念我们中国的岁月静好:尽管疫情尚未结束,香港抗疫正酣。此时看汪曾祺先生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那种“生活美好,人间值得”的幸福感,尤为强烈。

———编者按

01

本届残奥会开幕式的那个晚上,央视戏剧频道在播一档节目《梨园闯关我挂帅》。里边有《沙家浜》里沙奶奶和刁德一的一段对唱。演沙奶奶的是我老友余声,演刁德一的是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扬。

两人反串得那个好哦。余声是跟赵葆秀学唱的新李派老旦,字正腔圆,中气十足,有板有眼,余音绕梁。李扬那个声音,不止配唐老鸭一绝,声线和演刁德一的马长礼也神似。

,时长04:46

《沙家浜》在那个年代的戏曲中,算是最有观众缘的。特别是《智斗》那一场戏,因为精彩,形成了非常牛叉的现象:一是不仅成为各单位联欢会上的保留节目,还是以京剧为题材的各大综艺不可或缺的桥段,像刚才我们看的视频那样;还有一个更牛:它成为了吉尼斯之最:

——位于上海的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江苏常熟“沙家浜风景区”为累计演出同一剧目场次最多的景区,并颁发了证书。那么,沙家浜景区累计演出了多少场次呢?年1月1日至年4月13日,“沙家浜艺术团”在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戏台演出著名唱段京剧《沙家浜.智斗》、沪剧《芦荡火种.智斗》,累计演出场。

这么牛的戏是谁写的呢?

无巧难以成书,冥冥万事有缘。看完这段央视节目,想到这两天我正巧在看《沙家浜》的编剧汪曾祺写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呢。是一本散文随笔,两年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的。掐指算起来,那个时候已经有新冠疫情了。

02

人都知道京剧《沙家浜》,但一般不知道《沙家浜》的主要编剧就是汪曾祺。

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过来的。改编从年开始的,搬上舞台并大获成功已经是年了。

当时的创作组一共有4个人: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汪曾祺是主要执笔。改编后的京剧曾叫《地下联络员》,《沙家浜》这个剧名,是后来毛泽东主席定的。

这四个人里,杨毓珉是我曾供职的《戏剧电影报》的创刊老总编辑。还曾经是邻居。他住一楼。过去的楼道大多很黑,有一次我下楼时踏空,嘀哩咕噜滚下来,最后关头,被杨老先生一把扶住,避免了狼狈不堪、头破血流。肖甲是全国剧协的领导,我和他的儿子我叫肖大哥的曾经做过同事,前些年听说搬来一个小区。我是人老就懒,也未去拜望。

小时候,有那么几年,因为中午要跑去文联食堂吃午饭,甬道上有很多次见过汪老先生。个子不高,一副圆润可亲的样子。走起来步伐较碎,身子有些前倾。

曾经的文联不似现在,那真是文曲星荟萃的地方,有才高八斗的,像汪曾祺,像刘恒;也有学富五车的,像我老爹。当然也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混世界的。这点,哪儿都一样。

03

我这些日子拜读汪曾祺先生的大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可谓是一沾手便不肯释手。

这本书主要是生活随笔。大致分四个部分:可亲家人;自得其乐;汤好天气也好;人间至味,制作大全。

我个人最爱第四部分和附记。

你看:五味/故乡的食物/葵·薤/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家常酒菜/食豆饮水斋闲笔/昆明的吃食。不仅美食借由汪先生能生花的一支神笔,色味昭然,香气四溢,关键是谁要是能比着书照做,也俨然一大厨啊。

最令人叹服的是文字毫无雕饰,实实在在,娓娓道来,而又妙不可言。

像这样把眼口舌之福和菜肴制作这类生活指南,写得比小说还好看的书籍,我只读过两本。一本是日本“育儿之父”内藤寿七郎先生的《育儿百科》,寻常类别的育儿指南不可同日而语;一本就是汪曾祺先生的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就文采、学养和气蕴和审美态度而言,不仅那些书店里一摞摞的菜谱没法儿和这本书比,就是风头一时无两的《舌尖上的中国》,拥有极尽渲染之能事的解说词,也不能望其项背。因为汪曾祺说美食,后面是大文化,是风俗习惯、地理人文,是中国传统审美,是文人处世态度。是杂糅在一起所形成的恬淡风格中的厚重。

这一点,即便是蔡澜,也在下风。

欣赏一下:

向上滑动阅览

鱼我所欲也

石斑

我第一次吃石斑鱼是一九四六年,在越南海防一家华侨开的饭馆里。那吃法很别致。一条很大的石斑,红烧,同时上一大盘生的薄荷叶。我仿照邻座人的办法,吃一口石斑鱼,嚼几片薄荷叶。这薄荷可把口中残余的鱼味去掉,再吃第二口,则鱼味常新。这种吃法,国内似没有。越南人爱吃薄荷,华侨饭馆这样的搭配,盖受越南人之影响。

石斑鱼有红斑,青斑——即灰鼠斑。灰鼠斑尤为名贵,清蒸最好。

鲥鱼·刀鱼·鱼

这都是江鱼。鲥鱼现在卖到两百多块钱一斤,成了走后门送礼的东西,“吃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吃”。刀鱼极鲜、肉极细,但多刺。金圣叹尝以为刀鱼刺多是人生恨事之一。不会吃刀鱼的人是很容易卡到嗓子的。镇江人以刀鱼煮至稀烂,用纱布滤去细刺,以做汤,下面,即谓“刀鱼面”,很美。我在江阴读南菁中学时,常常吃到鮰鱼,学校食堂里常做这东西。在江阴是很便宜的。鮰鱼本名鮠鱼,但今人只叫它鮰鱼。鮠鱼大概也能红烧,但我在中学时吃的鮰鱼都是白烧。后来在汉口的璇宫饭店吃的,也是白烧。鮰鱼肉厚,切块放在碗里,没有吃过的人会以为这是鸡块。鱼几乎无刺,大块入口,吃起来很过瘾,宜于馋而懒的人。或说鱼是吃死人的。江里哪有那么多的死人?!鱼吃鱼,是确实的。凡吃鱼的鱼都好吃,鳜鱼也是吃鱼的。养鱼的池塘里是不能有鳜鱼的,见鳜鱼,即捕去。

鳝鱼

淮安人能做全鳝席,一桌子菜,全是鳝鱼。除了烤鳝背、炝虎尾等等名堂,主要的做法一是炒,二是烧。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做“软兜”;生炒叫炒脆鳝。红烧鳝段叫“火烧马鞍桥”,更粗的鳝段叫“闷张飞”。制鳝鱼都要下大量姜蒜,上桌后撒胡椒,不厌其多。

家常酒菜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拌菠菜

拌菠菜是北京大酒缸最便宜的酒菜。菠菜焯熟切为寸段,加一勺芝麻酱、蒜汁。或要芥末,随意。过去(年以前)才3分钱一碟。现在北京的大酒缸已经没有了。我做的拌菠菜稍为细致。菠菜洗净,去根,在开水锅中焯至8成熟(不可盖锅煮烂),捞出,过凉水,加一点盐,剁成菜泥,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抟成宝塔状。先碎切香干(北方无香干,可以熏干代),如米粒大,泡好虾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虾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紧,分层堆在菠菜泥上,如宝塔顶。好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在小碗中调好。菠菜上桌,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吃时将宝塔推倒,诸料拌匀。这是我的家乡制拌枸杞头、拌荠菜的办法。北京枸杞头不入馔,荠菜不香。无可奈何,代以菠菜,亦佳。清馋酒客,不妨一试。

扦瓜皮

黄瓜(不太老即可)切成寸段,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剩下带籽的瓜心不用,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红辣椒(整个)、味精、料酒(不可缺)调匀。将扦好的瓜皮投入料汁,不时以筷子翻动,使瓜皮沾透料汁,腌约一小时,取出瓜皮装盘。先装中心,然后以瓜皮面朝外,层层码好,如一小坟头,仍以所余料汁自坟头顶淋下。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

松花蛋拌豆腐

北豆腐入开水焯过,俟冷,切为小骰子块,加少许盐。松花蛋(要腌得较老的),亦切为骰子块,与豆腐同拌。老姜在蒜臼中捣烂,加水,滗去渣,淋入。不宜用姜米,亦不加醋。

这些吃食,吃不吃得上放一边,单文字看着就过足瘾。清爽利索,实用明晰,增一字多,减一字少。照方抓药,似可直接出徒。

汪曾祺先生画作中亦常有美食题材

都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么,汪曾祺对我国散文文风的转圜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他在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上有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番自评,精准到旁人无需赘言。

04

除此之外,这本书最不应错过的部分,还包括汪家三个子女写的“附记”。

子女怀念父母的文字很多,而这几篇,是我见着写得最好的。

汪曾祺的太太施松卿,是福建长乐人,同是生在3月,但比汪曾祺大两岁。二人是西南联大不同系的同学,因为同在建设中学教书而相爱定情,度过了默契相知相伴,在动荡的年代里,相比于其他人快乐的一生。

执手相看,笑魇如花

二人育有一子二女。为了纪念父亲,汪朗、汪明、汪朝曾经合写了一本《老头儿汪曾祺》。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附记,不知道是来自于那本呢,还是为此书专撰的。

作为文学家的后代,汪家仨子女都没有子承父业。但文字却都有乃父之风,平实亲切,实在有物,娓娓道来,情绪自然流淌,所述栩栩如生。附记中的回忆文字,从另一角度映照出了汪曾祺先生的言语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平等、民主,其乐融融的家风。

比如汪朗的这段文字:

谈到大学的往事时,妈妈常常很得意地说,在西南联大,人们叫她“林黛玉”,因为她长得挺清秀,淡淡的眉毛,细细的眼睛,又有病,一副慵慵懒懒的样子。还有叫她“病美人”的。……一次,我们问爸爸是否如此。他笑嘻嘻地说:“是听过有这么个人,有这么个外号,但当时不熟。等到我认识你妈妈时,她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说得妈妈干瞪眼。

年冬汪曾祺与夫人施松卿

二女儿汪朝写得更传神:

……虽然爸在外面是所谓名人,但在家里发点议论却被我们看作漏洞百岀。妈在一旁笑呵呵的,不时敲敲边鼓,孙女、外孙女也跟着上阵。嫂子、姐夫一般是不参加的,只是笑着观战。有时嫂子实在看不下去,就说:“爸,甭理他们!”爸总是先辩解,后沉默,到了忍无可忍时,用手比成两把手枪的样子,对着我们“呯!呯!呯!”几声,然后在一片笑声中落荒而逃,去睡午觉了。

05

汪曾祺先生的最著名两篇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发表在八十年代初期他做过编辑的《北京文学》上。小说的背景应该都是在他的老家江苏高邮。讲的都是男女故事。

记得那篇《受戒》还拍成过电影。

而这本《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把出生地高邮和居住地北京的风土人情,都在其中体现了。

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你会觉得生活美好,人间值得。“汪曾祺的文风既朴实又典雅,既亲切又隽永,平和,隐秀,古拙。”这些评价既是美誉,也是实情。心底的诗意流向笔端,不因人生各种境遇的高低错落而消减,因为这个写作者,就是这样看人生,热爱这个世界的。

汪曾祺先生生于年3月5日,今年冥寿也有岁了。斯人已去,美留人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说,牛叉的人,他的人生有更丰富长久的意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空间,如有冒犯,即刻删除

设计:遥远

美监:喜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