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佛,佛却佑我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晚熟的人》:我不信佛,佛却佑我

我不信佛的,但我却爱游庙,甚至是逢庙必游。我也会烧香礼佛,我当成是串门的礼节。

我们家离郑州的大观音寺很近,不到2公里,我没事就会去寺里走走,甚至看到抄经室的时候还有抄抄经文的心思。每逢初一和十五,观音寺人山人海,而且年轻人占了多数。如果平时你去的话,会发现90%都是年轻人。

你如果问这些人们,信佛么?他们会肯定地说:信!

我想,他们也许是信吧?或者其实不信。又或者说信不是为了达,而是为了得。

佛教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然而西来的佛教在中国却能长盛不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一千多年的写照。即使到了如今,仍然是寺院林立、香火缠绕。许多的人,即便自己节衣缩食,也得省下香火钱,供奉在西天佛前。

真正的佛教徒是无欲无求的,注意这个“无求”。很多人去寺院供奉就是真信吗?也未必。因为这种供奉,很多人是有条件的,他们在祈求佛给他些什么,或佑他平安长寿,或佐他升官发财,或赐他多子多福,或佑他子女金榜题名。他会许诺,如果佛如其所愿,他将携丰厚的回报来还愿,以感谢佛的恩赐。

甚至包括和尚,都很是功利,想想也是,和尚不就是佛祖的服务员吗?

我们第二次去浙江时,去普陀山。迎面碰上一个大和尚,注意寺庙里能称为和尚的其实不多,多数应叫比丘。我说碰上的是个大和尚,因为他是一袭方丈的袈裟,吃得白白胖胖,非常福像。

我上前先宣佛号,然后向大和尚求教。结果和尚一脸不耐烦:我有事!说罢疾步就走~

后来知道,原来有人生了孩子,花六十万来做法事。于是这和尚就慌得不行了,哈哈,我不由得想起《三言二拍》中的和尚。

前年我去开封相国寺也是如此,感觉整个寺的和尚都是某地的口音(这里为了不引起地域之争我不说哪里),然后金龙鱼的桶装油摆了好多,你前面花钱捐香油钱,马上和尚拎走,从后面转一圈再拎回来。

再说信佛拜佛者,多数无非就是许愿和还愿,像不像一个人世间的商业买卖和交易?确实,许多人来拜佛,确实把信佛当作了一个可以交换利益的生意。

既然是生意,那么就只能与有交易标的物的佛打交道。否则你虽然是佛,手上却没有好处给来拜佛求事的人,谁还会有兴趣拜佛?

所以,尽管佛有千千万,我们的寺庙里供奉的却不多。不办事的佛,供奉了也没用。比如说燃灯古佛,按说他是如来佛祖的师傅啊,结果呢?我目前没有见哪个寺庙里供奉燃灯古佛的。

反之,只要能从中得到好处,即使不是佛,也可以抬得比佛的地位还高。

典型的例子是观音。观音不是佛,他只是个菩萨(为什么我用男他呢?因为菩萨是男身,很多人不知道)。要成为佛,她还必须继续修炼九千九百九十九年才行。但是,在我们的寺庙里面,她的地位可高了,仅次于释迦牟尼(他其实是释迦摩尼佛的座下四大菩萨之一)。有些地方干脆专门盖了寺庙,把菩萨当作供奉的主角。

为什么?因为观音菩萨食人间烟火,管人间琐事。她既能帮你官运亨通,又能让你子孙满堂,比起那些个只会唱高调讲道理的佛强多了,不拜她拜谁?

而且你还会发现,人在有事的时候才去信佛,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去拜佛。因为,有求必应,是信徒的至念。这一实用主义的态度,贯穿了我们汉族的整个佛教史。

但很多拜佛的人许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为什么呢?因为佛祖其实也和常人一样的。

比如我没事就拎半斤猪头肉,打上一斤老酒,去朋友家串个门,或没事就空着手看望老友,只是聊天喝茶,时间长了,无形中朋友间的关系就近了许多,这时你但凡有点什么事,朋友只要能帮忙,他就会尽力帮忙,因为无形中你常走动,朋友间就有了亲属感,为自己亲人办点事情算什么?想都不用想的。

佛祖和菩萨其实就是你的朋友,你没事从来不看他,有事才来求他办事,算了吧,佛也有脾气的。

所以,我没事就去游寺,经常看看佛祖和观世音,从来也不去求什么,但他们却总是事事佑我~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

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于年出版。由12个故事组成。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者本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刻画的是当代农村社会的众生像,很贴近生活。

莫言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我们可从书中学来智慧,将人性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接地气了,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风景如画的意境。有的是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而最妙的是他写文的视角。他通过了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得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对莫言的《晚熟的人》和《生死疲劳》这两本书感兴趣,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即可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