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作家李明老师作品欣赏美味黄花鱼
美味黄花鱼
黄花鱼留存在童年的梦里,明日黄花了……
那时,父母单位就在“县水产”大院儿对门,我自然能见到大筐大筐的各色鲜鱼,最喜人的就是金灿灿的大黄鱼、小黄鱼。母亲说,从前一到汛期,家里的饭桌上时不时就有黄花鱼,但那时,她对鱼兴趣不大,倒是喜欢黄花鱼脑袋里的那两颗“鱼惊儿”,比绿豆稍小,质地异常坚硬,一度收集了满满一大把……
我总算还赶上了黄花鱼成汛的尾巴,却记不清最后一次吃黄花鱼是哪一年,总之,没觉得黄花鱼有多金贵。后来,从销声匿迹,到天价黄花鱼在媒体披露,昔日常见之物,越来越渐行渐远了。年,春节,单位分了几斤野生的黄花鱼,一例都是二两左右,挂了厚厚的“冰衣”,六条装一盘正好,还暗自欣喜,毕竟比饱食终日四体不勤肚皮圆滚,腹内裹着一层厚厚腻油的养殖黄花鱼强多了。也正是这年年初,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浙江一渔民捕到了一条3.5公斤重的野生大黄鱼,最后万元一斤卖给一位广东客商。该报还称,当年野生黄鱼比往年多点,但依旧很难捕捞到,港口里六七十条小船,每天也只能捕捞到一两条一两斤的野生黄鱼……
恍若隔世!
倘若时光倒流三十几年,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黄花鱼的吧?那时候,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门市里虽说卖的只有黄花鱼、带鱼等品种,至少说明它还很多……到我上初中,地理课本上还把对虾,大、小黄鱼,带鱼,鲅鱼,马面鲀等列为我国主要水产品呢。说没有就没有了……至少,我作为烟台人,还在水产行业、酒店业混迹多年,就再没见到过单条能够装盘的黄花鱼影子……
这得从黄花鱼的特性找原因。前面说过母亲小时候收集“鱼惊儿”玩儿,黄花鱼的灭绝性与这小小的“鱼惊儿”大有关系。另外,黄花鱼产卵时会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又为发现鱼群提供了方便。上世纪50年代,福建渔民“创造”的“敲罟”捕捞的作业方式传到温州,并迅速得到迅速推广——所谓“敲罟”捕捞,就是利用“鱼惊儿”受到震荡鱼便浮水而死的特性,作业时许多渔船一起敲竹板,在水中产生共振,使大鱼小鱼一起脑震荡,“一把又一把大网兜从船上伸下来,一勺一勺将大小黄鱼统统捞到大船上,船舱不一会儿就堆起黄灿灿的鱼山……”(.2.2《文汇报黄鱼的叫喊》),造成灭绝性捕捞,最终致使小黄鱼在60年代中期、大黄鱼在80年代初期基本消失。
野生黄花鱼软嫩的“蒜瓣肉”只能出现的童年的梦里了。
如今市场上倒是不难见到比香烟略长的黄花鱼,有时候也买点回家,但是只适合做“炸小鱼”了。倘若焖着吃,干脆先把头揪下来才爽利。儿子小时候,那天下班回家,路过鱼市,
看见极新鲜的小黄花鱼,才三块一斤。天色将晚,鱼贩子也诉苦,“她妈的,两块八上的,三块钱就卖”。我微笑,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他肯定已经从中拣出个头稍大的以备明天单独卖,而且鲜鱼也用海水掺和淡水一直浸泡着,早已经吃饱浆了。这伙计拿咱当外行了,也不揭穿他,人家赚钱天经地义,咱自己觉得合适管他赚多少呢。
买回家,忽然动了点心思,把小黄花鱼去头,从后背剖开,剔掉中间的脊椎刺,成一个小鱼饼儿,料酒酱油白胡椒粉姜汁少许盐喂口,蘸蛋液,撒葱花,蘸干面粉,在电饼铛上煎至金黄,我还没坐下,儿子已吃得光光。又蒸了十几条,抖落鱼肉,以葱姜末爆锅,加凉水,下鱼肉儿搅散,倒点料酒,开锅后,打蛋花,淋水淀粉勾芡,停火,撒香菜末,滴少许香油,做了一汤碗黄花鱼羹,儿子喝了三小碗,我心里高兴,回头想想,如此精工细作,真是逼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