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北方农村度过了童年。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往事还历历在目,似乎刚发生过一样。总的说,那个年代的生活,既不像一些伤痕文学描绘得那般痛苦不堪,也不像一些浪漫主义者想象的那样田园诗般美好。
民以食为天。那个年代的人们基本上能吃饱饭,挨饿的不多。只是吃不好,以玉米、红薯、小米、高粱等粗粮为主,能吃上白面不容易。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搞土地承包,还是实行大集体。一个村算一个生产大队,分成若干生产小队。土地归生产小队所有,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以后按照各家的人口总数及出工分数分配。我上小学那一年,开始识数,当年我家四口人,共分到小麦斤,人均26斤,当然粗粮分得多,够吃饭是没问题的。小麦磨成粉后,出粉率80%左右,平均算下来,一个人一年还吃不到20斤白面。除了端午、中秋、元旦、春节能吃上一两顿细粮,其他时间是吃不上的。大年初一早上吃了顿饺子,中午、晚上吃馒头,初二就吃玉米面窝头了。由于细粮吃的少,粗粮吃的多,许多人得了胃病。我小时候本来肠胃就虚弱,常年啃窝头,经常胃疼、烧心、反酸。只到长大以后,生活条件好了,不吃粗粮了,多年的胃病才好转。
除了分粮食,菜和油也是生产小队分的。我家四口人每月可从生产队分到一斤半菜籽油,二两香油,所以,平时炒菜是舍不得放油的。由于缺少油水,那个时候人们饭量都很大。我年纪小,干不了地里的重活,不上学的时候就给地里干活的大人们送饭。记得有一次,姥姥让我给在地里干活的舅舅送饭,就是一篮子红薯面窝头和一块腌白萝卜。我送到地里后,舅舅一口气吃了十个红薯面窝头。大人们去地里干活都不用带水,需要喝水时,随便找口井,用桶直接从井里取水。那时的地下水位很浅,基本上往下挖一米左右就有水,不用长绳子,用扁担钩住水桶,就能把水直接从井里打上来,而且水很干净,可以直接喝,水质比现在的矿泉水还好。
平时吃得差,逢到改善的机会,人们吃得更多。我父亲在村里办的小企业里当业务员,有时会宴请别人。有一次,他在县城的国营饭店请几个城里的客户吃饭,叫了本村一个酒量大的人作陪。那人一顿饭竟然喝了二斤白酒,吃了三斤白面条。我十二岁那年,我母亲用白面掺红薯面做了一顿面条,我连吃了四大碗。那样的大碗,如果是现在,我一碗也吃不了,可当时竟然吃得下去,还不觉得太饱。
穿的衣服基本上是自织的粗布。每年秋收完后,母亲就忙着准备织布。先是将棉花弹成卷,再将棉花卷纺成纱线,然后将纱线染上色,最后就安装织布机开始织布了。到年底的时候,就能用织好的布给家里人做新衣服了。织布的整个过程环节很多,费时费力。现在农村已经没人自己织布了。幸而母亲是个勤劳的人,当年织的布很多,现在家里还留存了一些。我结婚的时候,妻子从小在城里长大,没有见过粗布,母亲用自织的粗布缝制了几条被褥,妻子很喜欢。
谁家里要是有辆自行车就算是条件好的,不像现在家家户户有小汽车。村里的孩子们,一年也见不到几次汽车。每次有汽车从村边经过,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要跑着追着看好长时间。乡派出所有辆摩托车,民警骑着摩托车到村里办事的时候,总要被孩子们好奇地围观。人们住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又矮又小,大人站着举起手,差不多就能摸到房顶,能住上砖瓦房是八十年代之后的事。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每天晚上,就在屋子里窗台上点一盏煤油灯,我写作业,母亲在旁边作针线活。
物价很低,盐是七分钱一斤,鸡蛋五分钱一斤。猪肉、羊肉大概都是五毛钱一斤,如果一次购买五斤以上,可以按一斤四毛五分钱计价。当然,那时人们挣得少,谁家要有一二百元的存款,就算是富裕户,所以除了逢年过节,很少去买肉,就是买肉,都是挑肥肉买,回来把肥膘炼成油,用来炒菜,吃起来非常香。我在乡办中学读初中时,学校里都是公办老师,有固定工资,生活水平比村民高。每到周四中午,教工食堂改善伙食,经常吃蒜汁调羊肉。老师们每人花两毛钱,可以吃到四两羊肉。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学生,馋得直流口水。那个时候,我觉得,蒜汁调羊肉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等我长大挣钱了,一定要多吃几次。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用白水煮好了羊肉,再醮蒜汁和调料吃。可能是当年的馋虫,把基因刻在骨子里了。
自然环境真是好,空气总是清新的,下雨下雪也比现在多。村边的小河常年流水,而且水量不小。天气暖和时,放了学我们经常去河边摸鱼、摸泥鳅。河滩的淤泥里,但凡有小孔的地方,顺着往下摸,往往能抓住泥鳅。抓得多了,回家先把泥鳅泡在盐水里,泥鳅就会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吐出来,再用清水洗净,宰杀了去掉内脏,然后把泥鳅下锅一炒,真的是绝好的美味。如果家里油不够,就往泥鳅身上抹点盐,直接放在火炉边烤熟,也很好吃。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里,多亏了村边的那条小河,给我们补充了许多蛋白质。可惜的是,现在那条小河已干涸多年了,几乎找不到当年的痕迹。
社会治安也很好,村民相处很和谐,多少年没听说过刑事案件。小孩子们自己聚在一起玩,大人用不着看护。大姑娘一个人走夜路,家长也不用担心的。出门几天不回家,即使不锁门,回来后家中啥也不会少。谁家里要是丢几个鸡蛋,都算是大案要案,能惊动派出所查好几天,至于杀人的、抢劫的、诈骗的、偷小孩的,更是闻所未闻。村民之间偶尔有吵架打架的,村干部就解决了,从来没听说谁去法院打官司。这种纯朴的民风,如今只有到记忆里去寻找了。
回忆那个年代的生活,无论是苦是甜,是好是坏,都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抹去的痕迹,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是充实的。生活不富裕,追求不多,但也有乐趣。当然,我对现在的生活也是满意的,只是偶尔也会略有感慨: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岁月静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108.html